在閩南僑鄉的大街小巷里,隨處可見一種集傳統紅磚白墻與南洋建筑特色于一體的洋樓,它被統稱為“番仔樓”。每一幢“番仔樓”都承載著一位母親對遠在他鄉子女的牽掛,也是一個離鄉在外的游子思鄉念祖、與家鄉族人血緣關系的時代紐帶。這些充滿歷史年代感的建筑,見證了每一位“番仔”謀生創業的辛酸歷程,更承載著一個家族的記憶。
3月7日,筆者來到大侖社區育賢路一帶,這條原本人來人往的小巷,因征遷改造項目的推進,周邊的住戶都陸續搬走,而略顯寂寥。育賢路122號——振成樓,一幢氣勢恢宏、潔白耀眼的建筑在這沉寂的氛圍中尤為亮眼。它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由愛國華僑蔡由成所建。這座歷經半個世紀之久的“番仔樓”,依然散發出獨特的魅力,透露著昔日的輝煌和霸氣。
走進振成樓筆者發現,整座樓的建筑以閩南人的傳統習慣坐北朝南。外觀布局“洋”味十足,大樓正面呈“凸”字形,使得左右對稱的建筑更具有立體感,兩側高聳的閣樓以及錯落有致的窗飾給建筑物增加了輕巧的視覺效果,所以稱其為“凸斗式洋樓”。
一樓外部采用鋼筋水泥結構,而二樓則改為磚砌,使得建筑物顯得較為輕盈美觀,還頗有閩南紅磚的味道。不但如此,在振成樓一樓和二樓的大門前有精心設計的半圓形“五角架”和具有支撐作用的4根大圓石柱,石柱上和正門楹聯分別以“侖峰”和“青陽”冠頭,分別表明家族的所在地和家族淵源,而三樓頂端“曬臺”是由精雕花鳥圖案塑造的排墻組成,讓整棟洋樓看起來既精致又大氣。雖說是洋樓,但是振成樓的構造與設計并沒有把傳統建筑的風格拋開。里面內部結構基本上保留禮儀型的“五開間”格局,結構呈“回”字形。走進大門即為下廳,左右各建3間互通下房,下廳銜接天井,天井兩側有廂房,洋樓中心的天井,俗稱“深井”,由一樓直通到三樓。既通風透氣,利于采光,又符合傳統建筑“天圓地方”的寓意。走過天井即到主屋,中為廳堂,左右各有兩間大房,廳堂和大房前走廊鋪設吸水性強的紅色地磚,兩側各有小邊門,可通屋外。一樓通往二樓的樓梯設在天井兩側,用水泥和大理石砌成,做工精細。走到二樓陽臺,可以看到由泉州前清舉人、著名書法家曾遒(振仲)(1868—1954)書寫的主人姓氏郡望“青陽衍派”,勁拔俊秀,意態俱美。整座大樓經過幾種建筑的巧妙搭配,竟不覺得突兀,反有一種渾然天成之感。
據居住在此的蔡由成后人也就是他的侄子蔡惟善介紹,蔡由成于20世紀中期,只身遠渡菲律賓,開始在南洋謀生。一開始從小生意做起,秉承著石獅人愛拼、敢贏、吃苦耐勞的傳統,經過數十年的商海馳騁,他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并逐漸成為閩南的巨商望族。
發跡后的蔡由成為了實現衣錦還鄉“起大厝”的夙愿,于是回鄉蓋起這座“振成樓”,占地面積700多平方米,大小房間共10余間。據說,關于這座房子的建設還有一個小插曲?!胺孔?948年動工,因包工頭跑了,于是一直拖到了1964年才又開始動工?!辈涛┥平榻B說,當年建造所用的很多材料,都是由南洋專船運回。
因蔡由成父親過世得早,房子建成之后,他的母親就獨自守著這幢洋樓,一日又一日地盼望著游子的歸來。深受母親的教誨,蔡由成愛國情懷高漲,在菲律賓不僅參加過抗日,更是當年華僑抗敵協會的領頭人。同時,也一直用實際行動關注祖國和家鄉,比如,早期就參與捐建大侖青山小學,為村里老人購置桌椅,其兒女也非常關心家鄉的建設,一直到去世之前,他都保持著每年回來看看家鄉變化的習慣,并慰問族內老人。
多年過去,蔡由成子孫后代都遠居海外,那位在番仔樓里獨自等候游子歸來的老母親也不在了,唯留這棟建造精美的建筑,記刻著蔡由成家族傳承不止的拼搏精神和鄉愁情懷。趁它還在,經過時,不妨駐足凝望,任思緒回到過去,感受歷史。
(記者 陳嫣蘭 李榮鑫)